经典歌曲里的时代记忆:中大教授展出珍稀藏品 记录百年音乐

经典歌曲里的时代记忆:中大教授展出珍稀藏品 记录百年音乐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春建,主修四书、诗经、文献学,也爱好收藏、音乐。近日,他在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举办“百年弦歌”现代音乐教育文献展,待疫情稳定后,民众也可到校园参观。

南都记者注意到,展览中的实物藏品跨越百余年,涵盖名人手稿、词谱、唱片录音带等不同类型,其中不乏稀世珍藏。每一件实物都是周春建亲自收藏,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串联起尘封的时代记忆。或许是考虑到普通观众的接受度,展览简明地设置了著名音乐家、经典曲目等主题分类,但作为展览的总称,却刻意选择了略显生僻的古老术语“音乐教育”。

《礼记·经典释义》云:“柔和仁慈,以诗教之;宽厚仁慈,以乐教之。”周春建表示,希望这次展览能够揭示音乐在改变风俗习惯和社会精神面貌方面的重要作用,系统追溯百年经典音乐与时代背景的深刻关联。

百年歌声中的中国足迹

让我们回顾一百年前。

在黑暗风雨的年代,有识之士突然醒悟,奋发图强,决心另辟蹊径。五四一代青年都信奉“德先生”和“赛先生”,同时一批音乐家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改造。

周春建告诉南都记者,当时的音乐改革实践尤为突出,由沈心功、李叔同、曾志隐等人倡导“编撰歌集,开设音乐课”,在新式学校教授“校歌”。这些短歌大多借用现成的外国曲调,加上中文歌词。如李叔同1915年创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旁,青草连天……”就有婉约派诗词的内涵,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广为传唱。

李叔同。

被誉为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刘半农,在欧洲留学期间,写下了新诗《怎能不思念她》。1926年,它被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谱成歌曲,首次发表于1928年出版的《新诗集》。

“刘半农就是在这首作品中发明了‘她’这个汉字。”周春建指出,整首歌曲不仅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纯洁爱情的时代情怀,还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赵元任的作曲符合西方音乐理论,借鉴了传统京剧的一些作曲方法。

进入20世纪30年代,“新音乐运动”兴起,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强音,延安成为一座“歌城”。正如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在《歌声》一文中所说:“在延安,唱歌已成风气,部队里、学校里、工厂里、农村里、机关里,人们都唱歌。每逢开会,各队来来往往,歌声不绝。常常在会前、会间,也唱……有时像歌河、歌海,一浪高过一浪,连唱、联唱、轮唱,难分头尾,摸不到边际。”

周春建展出的很多藏品都体现了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成果: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民间艺人王廷友创作的《十块绣金匾》、冼星海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黄河大合唱》乐谱、革命音乐家聂耳青年时期拉小提琴的照片……在他看来,延安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高地”,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群众性在这里得到极大提升,并通过“合唱”的形式,发挥了凝聚力量、鼓舞士气,乃至振奋民族精神的特殊作用。

周春建收藏的1956年版《黄河大合唱》乐谱。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众音乐充分体现了“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热情和干劲,同时,一批革命时代的重要音乐作品被收集或重新改编。展览中专门设立了展柜,展示相关版画和光盘,如《长征组曲:红军不怕行军的困难》的演出照片,以及建国十五周年在人民大会堂首演、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执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

经过30年的“高、快、硬、响”风格,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音乐审美转向“柔和抒情”,内地流行乐坛涌现出多种音乐风格。互联网时代,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也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此次展出的2008年版《三十年的歌曲》和2018年版《四十年的歌曲》珍藏碟,均为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的经典歌曲合集。其中,《新世界》《不忘初心》《再出发》等歌曲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周春建引用《礼记·乐记》中的说法:“‘情深文明’,心中有深厚的情感,外在的音乐表达,才能感动人。”百余年来,中国人欣赏、传唱的歌曲不断在变化,与时代主题的演变相契合,镌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当代人需讲究“怎样用耳朵”

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个藏品故事。

策展人、收藏家周春建告诉南都记者,此次展出的手稿、档案、笔记等很多都是珍贵的,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如管弦乐《春节序曲》作者、著名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的论文《民族音乐的雄浑乐章》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在专业杂志上,周春建收藏并展出了该篇文章的原稿。

“当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塔日木先生得知我收到这本藏品时,十分惊讶,觉得来之不易。”周春建高兴地说。

很多时候,“意外收获”是出于习惯,他每到一个城市,就会想着去二手书店、电商平台淘淘宝。

2014年,周春建正式创办家族式私人收藏馆,主要收藏学者手稿、书信、讲稿、笔记等,目前藏品种类达3000余种,他不仅私藏,还进行相关研究、组织展览。

2019年、2020年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百年讲稿特展”和“百年家书特展”,受到广泛关注。

周春建收藏的《音乐欣赏讲义》手抄本,此前曾在“百年讲义”特展中展出。

今年新策划的“弦歌百年”现代音乐教育文献展,从名字上看,也属于“世纪”展览系列。

周春建介绍,“百年”并非特定指代,而是强调聚焦“近代中国”:“2019年到现在,已经连续办了三届,‘百年讲学’是从教育角度出发,‘百年家书’是从伦理道德角度出发,这次的‘百年弦歌’则是从音乐教育角度去理解近代中国。”

所谓“弦乐”,并非简单等同于音乐,它还承载着“礼乐教化”的古典内涵,也承载着身为教师“修德育人”之心。周春建说,之所以选择这个展览主题,除了自己深受家庭熏陶,热爱音乐,更重要的是,他这些年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能直抵人心,从‘教化人’的角度看,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孔子说:‘安君治民,莫大于礼;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礼记·乐经》云:‘声之道,政之所合。’古人重视音乐教化,今天我们也应该重视音乐在移风易俗方面的重要作用。”

周春建回忆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在山东阳新当地文艺宣传队工作过一段时间,经常在家里用二胡拉奏《绣金匾》《二泉映月》《晚安》等名曲,唱京剧、山东吕剧、河北梆子,教村里的年轻人唱样板戏。周春建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唱歌,大学期间曾获“十佳校园歌手”称号。直到今天,他还是爱听、爱唱一些经典老歌,最喜欢的就是《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在周春建看来,从音乐教育和美学的角度看,今天的我们更需要注重“用耳朵”,让我们的耳朵接受更多和谐、气势磅礴的声音,懂得欣赏音乐的崇高之美。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周春建有系统的计划:开一门课(《现代音乐教育十五讲》)、编一本教材、办一次展览、办一批歌会、做一批访谈。他开玩笑说,这是他在现代音乐教育方面的“五个一工程”。

“百年弦歌”现代音乐教育文献展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省哲学学会、广东省伦理学会联合主办,将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西昌厅一楼多功能厅展出至7月16日。

出品方:Nandu

撰文:南方都市报记者 侯晶晶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