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创作特色

论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创作特色

论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创作特色

摘要: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被视为衔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发展的重要桥梁之一,了解其钢琴音乐创作的特点对于演奏者更好地诠释和演奏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印象派钢琴音乐、创作、特点、演奏

印象派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一种新音乐流派。当时,法国一个名叫莫奈的印象派画派主张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捉表现对象,而不是从传统的宗教、神话中汲取创作题材。他重视给人留下的瞬间印象,而不是对象的主题和内容。这种做法与当时的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强调用令人困惑的语言来象征隐藏在现实生活背后的理想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巴黎阁楼上的新一代作曲家也在音乐的未来上进行大胆的尝试。1887年,由于德彪西的作品《春》追求明亮的音乐色彩和丰富的感官容量,评委建议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这位评委首先将德彪西的作品与印象派联系起来。随着这股艺术潮流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用印象派音乐来形容德彪西所代表的音乐风格已不再是贬义,德彪西在绘画印象派和文学象征主义的直接影响下,找到了一条脱离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影响、具有更新的技法和风格的创作道路。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德彪西抛弃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于表现的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社会题材。在他的钢琴音乐中,既没有古典主义音乐的哲学思考,也没有贝多芬的革命乐观主义,没有浪漫主义音乐的个人激情表达和深沉的思考,而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千变万化的色彩氛围。他压抑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宣泄,追求一种安静而暗示性的表达,回避了艺术形象和内容的清晰性,用标题和丰富的色彩变化来激起人们的各种联想。他说音乐是为了那些无法表达的东西,希望他仿佛从阴霾中来,又从阴霾中去,这成为了他音乐表达的主要特征。在德彪西的许多钢琴标题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追求和艺术情感。 《月光般的花园》、《水中倒影》、《沉没的教堂》、《树间钟声》等作品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嗅觉捕捉到的对自然现象的感受和印象。

在创作思维和结构处理上,德彪西认为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声音和音色给人以听觉的享受,大美应在刻意追求的愉悦中发现。基于这一要求,他在创作中不再将各个主题进行逻辑组合,而是以平面化、图画化的方式排列不同的色彩和声音,以响度代替发展。音乐统一的效果不是通过结构的有机组织而达到的,而是通过不同部分的相似性质和色彩功能而达到的。他还利用了标题的灵感和象征性的意境,以灵感般的表白式的自由表达取代了传统的理性逻辑的制度形式。因此,结构处理显得极其自由随意。

同时,为了达到音色、声音的色彩与氛围,他在和声、调式、节奏、节拍等方面对传统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功能体系。

在和声方面,他抛弃了传统的和声由紧张到松弛、由不和谐到和谐的解决方式,同时改变了不和谐音的功能,把和声与不和谐音同等对待,他独特的创作方法,既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又使传统的和声体系濒临崩溃。在组曲《儿童乐园》和《大象摇篮曲》中,最后两个未解决和弦衬托出如人们梦中般童真的甜美情调,《亚麻色头发的姑娘》中平行四、五和弦组成的伴奏,不仅使旋律更加甜美,也使乐曲更加迷人。在钢琴曲《快乐岛》的开头,乐曲结构经过一系列不和谐而富有变化的音色组合,使乐曲产生一种神奇的效果,带来了极富想象力的音乐色彩。

在调式和调性上,它没有脱离大小调体系。但作了进一步的挖掘。他把十二个半音分成六等份,就成了六个全音。在德彪西的成熟作品中,几乎全部采用这种方法。这种调性音乐取消了半音之间的依附,具有飘浮的意境。同时,他混合了大量的半音音阶、五声音阶和大量的三全音,并加入了这些音阶形成的和声,使调性变得十分模糊。音乐具有更多的飘浮、恍惚的特点。如在前奏曲《帆》中,乐曲中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并没有构成刺激、紧张、沉重浑浊的效果,反而保持了细腻、细腻的特点。不同调式音阶的精心处理,形成了不同调式色彩的倒影,不同的和弦时而融为一体,时而又团聚在一起,形成如梦如幻的景象。

旋律上,以碎片化、新调式、单元组乐句为主,在其钢琴集《意象集》中,大量运用碎片短乐句进行不对称发展的技法。

在节奏与节拍方面,规则节奏与复合节奏的运用,削弱了作品的推动力,使音乐显得松散、流畅。在前奏《枯叶落叶》中,运用了不规则的节奏与节拍,使乐曲呈现出一片落叶稀疏的景象。

德彪西的这些新的表现手段,如同印象派绘画中只注重色彩和光线而不注重轮廓一样,成为他表现各种气氛、幻觉和意境的重要手段,虽然和声与调整的功能性、旋律的完整歌唱性、乐句结构的严谨性有所降低,但却形成了独特的清丽、典雅、朴素、自然的音乐风格。

如何用纯净、通透、淡泊、闲适、柔和朦胧的声音描绘出光色运动的意境,是演奏印象派钢琴作品的第一要素。如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要求声音轻柔,在月光下的静夜里呈现出如梦如幻的世界。《水中倒影》的和弦琶音柔和,声音层次分明,要求乐曲的声音表现出湖水的清澈和涟漪。这就要求演奏者在良好的音色中控制声音。在采用连贯、流畅的连奏演奏方法的同时,避免使用任何敲击式的触键,用手指面较厚的部分触键。触键的方向和角度可采用“推”、“拖”、“勾”等近水平的触键方法;用听觉控制键速,可获得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同时,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声音主要在“弱”音域,并在“弱”音域内形成丰富的层次和音色变化。在钢琴曲《雾》和《枯叶》中,不同音高的弱重几乎都是在“弱”音域内区分出来的,这就需要演奏者依靠内心敏锐的听觉,细心聆听每一个声音,才能演奏出细微而变化的声音。

要达到印象派的奇异色彩效果,踏板的使用除了触键之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除了我们平时常用的按和声换踏板、按低音换踏板、按节奏换踏板等知识外,还可以使用中音延音踏板、柔音踏板等。例如。在德彪西的前奏曲《航行》中。由于乐曲的很多部分都是以全音阶为基础的,为了避免使用延音踏板带来的混乱,使用中音延音踏板会给乐曲带来奇妙的润色效果。柔音踏板在印象派风格的钢琴曲中运用非常频繁,但要注意的是,在PPS时,并不是一定要使用柔音踏板,而应该将其作为音色武器。钢琴曲《月光》,乐曲一展开,乐曲就以一种静谧的氛围开始,此时可以先踩柔音踏板,表现月光浮动的奇异景象。因此踏板在创造印象派独特的轻柔感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浅谈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创作特色】相关文章:

现代汉语儿童歌曲歌词与旋律创作的特点02-23

罗西尼《音乐晚会小咏叹调》创作特色浅析04-25

元代诗歌创作特点浅析05-03

论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特色12-01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油画艺术创作05-22

当代钢琴艺术发展的几个特点探析

浅谈儿童舞蹈音乐的创作06-25

儒家音乐思想的基本特征05-29

浅析舒曼《阿贝格变奏曲》创作特色05-28

舒曼钢琴音乐风格特征浅析05-01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