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发展需要年轻人才
《借亲戚》《贤嫂》《愚官》《墙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伟民
在众多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的文艺作品中,吕剧是一支十分耀眼的力量,曾上演《我心永恒》《江姐》等多部红色剧目,为营造热烈氛围贡献力量,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观众群体广泛的地方戏曲剧种,吕剧的传承发展始终牵动着戏迷和观众的心。近年来,受市场、待遇等多种因素影响,吕剧演员招生就业面临一些困难。如何发挥现代教育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戏曲传承人才,从学校到剧院,也采取了多种举措。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毕业生中,有这么一群人,人数不多,却非常重要,他们的出现,意味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他们就是地方戏曲专业的学生。随着网络加大对戏曲文化的支持力度,戏曲人才也受到更多关注。身处戏曲教育一线的师生有着怎样的切身感受?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学院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招生少、办学精;戏曲专业招生规模减少,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涌现
7月3日,由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师生编导、演出、伴奏的原创现代吕剧《黄河之恋》在京上演。该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逼真;音乐朴实,旋律动听;学生们的表演也层次分明,展现了戏曲学院教学与创作、课堂与舞台有机结合的实践成果。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剧共有9名男生,并非全部来自吕剧表演专业,还有几位是京剧表演专业的。记者随后采访中了解到,演员尤其是男演员的缺乏,对吕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王文清介绍,该学院是集戏曲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与创作为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全国唯一开设吕剧表演、吕剧音乐伴奏专业的本科中专院校。王文清介绍,戏曲学院设有戏曲表演、吕剧音乐伴奏、戏剧影视文学(戏曲文化传播)三个专业,每年招生总人数不到100人;表演专业又分为吕剧表演和京剧表演,每年招生总人数约35人。“学校以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本着‘少招生、精办’的办学原则,虽然每年吕剧表演专业招生人数不多,但质量有保证。”
王文清告诉记者,一名吕剧学生能走到高考的舞台并不容易,“很多学生在中专接受了6年的专业基础训练,也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地方戏曲剧团,在舞台上磨练成长。”
业内人士表示,戏曲人才的培养十分特殊,尤其是表演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需要进行俗称的“幼教”,进入大学学习之前,需要经过数年艰苦而系统的体能训练。此外,戏曲人才不仅需要多年的刻苦学习和练习,先天条件也很重要。这就造成了戏曲人才的培养周期长、难度大、淘汰率高、成功率低。“尤其是男演员,男生从事戏曲表演的很少,男生还有‘转身’或变声期,所以成功率就更低了。”
采访中,王文清还指出,戏曲院校培养表演人才需要优秀的学生,办好戏曲中专是培养戏曲人才的前提。没有戏曲人才培养基地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合格、高素质的学生,就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戏曲表演人才。“以前,几乎每个市县都有艺术学校开设吕剧表演专业,但现在戏曲中专越来越少了。”
记者了解到,济南市艺术学校此前开设了绿剧表演专业,但随着报考人数减少,学校已多年未招收该专业学生。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不少地方戏剧职业院校的生源都比较紧张,虽然还没有到招不到学生的地步,但报考人数有限,已经大大降低了学校选拔优秀人才的可能性。
戏曲传承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网络出台了多项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把人才培养摆在了重要位置。
专业绿剧演员小张曾是济南绿剧剧院的演员。他告诉记者,刚进剧团时,一个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元,也没有正式职位,让他感觉自己就像在“飘”。虽然他非常热爱绿剧,也学了十几年,但这份热爱抵挡不住生存的压力,最终辞职。“绿剧的专业性决定了毕业生在剧院里还是会做基层演员,演小角色或者配角,工资也不高。”
小张不是济南人,学生时代结束后,伙食费和房租是他最大的开销。“后来谈了女朋友,要规划以后的生活,在家人劝说下,我最终辞职了。”小张最终考上了家乡的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中心,这是一所全额资助的事业单位。“虽然工资不高,但岗位固定,未来有保障,在家乡生存压力也小一些。”
小张说,很多学长都和他一样,“有的考研了,有的参军了,有的转行了,能坚持读吕剧专业的没几个。”
从业多年,济南鲁剧院院长张玲看到不少演员迫于生存压力放弃鲁剧,其中也不乏才华横溢、水平不错的演员,这也让她很心痛。
张玲介绍,鲁剧院2010年招聘了17名演员,随后在济南市艺术学校培养了三年,2013年才来到剧院实习,这也是最近一次大规模招聘。此后一直到2021年,由于剧院实行“闭馆管理”,人员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虽然有过招聘,但招聘的演员、舞美、化妆等人员都因工资、人员问题相继离职。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繁荣发展的关键在人。戏曲是“主角艺术”,其传承发展的核心是人才。近年来,无论是《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意见》,还是国务院《关于扶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都出台了多项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在这些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顶层支持政策中,人才培养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戏曲剧种的兴衰,与其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演员队伍息息相关。
“演员尤其是男演员的缺乏,制约了剧院的发展。”此前排练的《莫愁女》中,男主人公“徐成”由女演员朱天悦饰演。张玲介绍,面对人才匮乏的困境,市吕剧院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剧种,近两年陆续招收了京剧、昆曲专业的学生。
采访中,张玲透露,不仅仅是演员的问题,地方戏的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设计等都严重短缺,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正面临转型期。
低工资导致许多工作时间较长的人
在专业院校学习的年轻人毕业后选择转行,无论对剧团还是对戏曲的传承发展都是很大的损失。
订单培养、校团合作等形式十分有利,解决戏曲人才待遇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提到了戏曲人才培养中常用的“定向委培”模式。“定向委培”是指戏曲院团参与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选派优秀演员带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再选拔进入院团。“定向委培让戏曲演员的专业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对接起来,但这需要资金支持。”
采访中,师生双方均表示,订单式培养、校团合作等形式十分有利。目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已与山东省鲁剧院、济南市鲁剧院达成战略合作,各戏曲院专业戏曲表演、音乐制作、舞台美术专家将来到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授课,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师生也将发挥自身优势,为两市戏曲院排练演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加强戏曲教育和演艺资源整合,在舞台美术创作、戏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加强专业合作。王文清表示,与省、市鲁剧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深化。 “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有18个,需要加强与一些基层院团的沟通。”
王文清、张玲等人表示,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而戏曲生源方面,需要地方政府文教部门加大对戏曲相关中专院校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这是戏曲繁荣发展的关键。
戏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质量对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影响。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解决戏曲人才待遇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流失,归根结底体现在戏曲市场的萎缩和戏曲观众的流失。如果能适应现代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让戏曲留住老观众、培育新观众、赢得市场的青睐,那么戏曲人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