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古典时期著名钢琴作品风格与演奏浅析_150543.doc

维也纳古典时期著名钢琴作品风格与演奏浅析_150543.doc

维也纳古典时期著名钢琴作品风格与演奏浅析 [标签:来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维也纳古典时期三位代表作曲家在不同创作时期的音乐风格及实际作品的演变,说明在钢琴演奏时,对音乐作品背景的分析应该有不同的层次。 关键词:古典风格演奏 自1709年第一架钢琴问世以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钢琴艺术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回顾三百多年来钢琴音乐发展的悠久历史,钢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作曲家致力于钢琴作品的创作,并因此给世界音乐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宝藏。本文主要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代表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代表作品为研究对象,具体探究和研究他们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演奏风格。古典器乐创作原则的奠基人——海顿 约瑟夫·海顿(,1732-1809)被誉为“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奠定了古典器乐创作原则的基础,即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深刻的哲学性、完美对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并确立了由四个乐章组成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海顿的音乐风格经历了两个时期,1771年以前,海顿的器乐创作注重娱乐性和表面华丽性。由于1771年启蒙运动的影响,此后他的作品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创作了更加严肃、戏剧性和深刻抒情的音乐作品。

下面分析他风格转变前后的两首代表作:1770年创作的C大调奏鸣曲VU48①(Hob②.XVI-35),因收录于《奏鸣曲集》而被广泛用于学习或学生演奏。乐曲旋律优美,给人以十分可爱的印象。演奏者在演奏时要精心提炼均匀圆润的粒子音色,充分展现音乐刚健有力的表现力。左手三重伴奏要轻快自如。乐曲音阶虽精巧,但已初步具备奏鸣曲式的结构原理,充满海顿明朗热情的个性。之后海顿的创作风格发生转变,1789年创作的《E大调奏鸣曲》(Hob.XVI-49),各部分的主题像一问一答一样互相呼应,像对话一样以所谓的“对话原则”组合在一起,既突出了旋律的清晰优美,又保留了复调音乐的美感。在节奏上,从弱小节开始,演奏时注意音乐节奏的轻快和弹性,体现出爽朗、朴实的民谣气氛。海顿的音乐旋律丰富,节奏活跃,旋律悠扬,富有幽默感。演奏时注意感情表达的程度。情感的融合与明亮细腻的钢琴技巧——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A,1756-1791)在他短暂的35年生命中共创作了75卷作品,其中包括18首钢琴奏鸣曲,15组主题变奏曲,以及27首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的音乐灵魂极其锋利、色彩绚丽,但总是用朴素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他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与起伏,但他用音乐赞美人性的美,始终追求光明与幸福。因此,欢乐与明亮是他作品的基调。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即1774年至1776年,共创作了6首钢琴奏鸣曲。他的作品中明显保留着海顿的影子,他的作品趋向于法国洛可可时期的音乐风格,具有优美、典雅、细腻、精致的特点。音乐风格轻快,手法朴素,带有宫廷气息,“这种音乐风格富于装饰,崇尚典雅与美感”③。莫扎特的成熟时期,即1777年至1788年,共创作了12首奏鸣曲。这一时期的创作在艺术内容和形象上更加丰富,有复杂的即兴、悲剧的内涵、淡淡的哀愁、无奈的孤独、飞扬的激情和乐观的幻想;在织体的书写上,一方面保持了主旋律的基础,乐曲中也有复调的元素;另一方面,加强了节奏的变化和复杂性,如左右手的“三对二”或“四对三”,增加了演奏的难度。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是A大调奏鸣曲K.331,这也是莫扎特风格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曲子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与众不同”,第一乐章是优雅的变奏曲式行板,第二乐章是适度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则以当时在巴黎十分流行的东方曲调为主。它以A小调开始,在中间部分加入了类似意大利美声华彩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群奏,最后以A大调雄伟有力的八度结束,始终充满着激情和欢快的气氛。

莫扎特有15首变奏曲,其中大部分取材于当时的流行歌曲,并以这些歌曲的旋律作为变奏曲的主题。最受欢迎的一首叫做《一闪一闪小星星变奏曲》,改编自歌曲《哦,妈妈,我想告诉你》,由12首变奏曲组成,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想告诉妈妈她的初恋的故事。钢琴协奏曲中,《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更为突出。这首歌剧协奏曲充满了莫扎特春天般的清新和阳光般的温暖。有人说莫扎特的作品是带泪水的微笑,多是表达内心的感受。虽然他在生活中一直伴随着失意和挫折,但他的创作却充满了深情和温暖。因此演奏要极其严谨准确,处理细致细腻,含蓄典雅而不冷漠放纵,严谨庄重而不呆板轻浮,音色明亮清脆,颗粒饱满,音乐形象纯净清澈。古典音乐的延伸——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 Van.,1770-1827)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位巨人,他一生坎坷,1819年全聋,一生在苦难中度过,他崇高的思想和出色的技巧,使他的作品既具有古典主义音乐强调的形式结构之美,又具有浪漫主义音乐中真挚的感情,对19世纪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体裁丰富,他十分重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把钢琴奏鸣曲放在与交响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海顿、莫扎特时期,钢琴奏鸣曲在教学中只是作为教材和形式,而贝多芬在创作奏鸣曲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使之成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当时钢琴在音域、音量、音色等表现力方面的不断提升,使其具有了更为广阔和富有戏剧性的演奏效果。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32首钢琴奏鸣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800年以前作品(作品2-No.22)这些早期作品表明贝多芬注重古典传统的作曲手法,但曲式结构也缺乏变化,以及大量使用八度和弦、突然变调手法和雄壮的音乐构思,这些都预示着他音乐风格的成熟和发展。1801年至1814年作品(作品22-No.90)是贝多芬创作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奏鸣曲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产生了《月光》、《黎明》、《热情》等一批著名的钢琴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曲家自身的创作思路被充分运用,出现了独创的音乐段落,如《葬礼进行曲》、《幻想乐章》、《格子乐章》等。在这些作品的第一乐章中,融入了贝多芬独创的戏剧风格,表现出​​英雄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特点。

如F小调《热情》Op.57、D大调《田园》Op.28。1814年以后的作品(即最后五首奏鸣曲)蕴含着贝多芬在与生活和命运斗争后的思绪,形式结构更加厚重、史诗般,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这位音乐大师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悲怆》奏鸣曲Op.13是贝多芬早期作品的代表作,由贝多芬于1792年创作。这首乐曲反映了贝多芬在青年时期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和人生的坎坷,对社会发出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的呐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曲音调庄严,情感激昂,体现了贝多芬早期作品的音乐风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受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影响,但独特的创造力、活泼的旋律、跳跃的节奏都是贝多芬音乐中独特的魅力。《月光》奏鸣曲 Op.27No.2 创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钢琴奏鸣曲之一。标题是一位诗人根据贝多芬去世后自己的印象而起的。这首奏鸣曲大胆改变了传统奏鸣曲的写作风格。第一乐章为慢乐章,右手缓慢弹奏带有均匀三连音的分解三和弦,情绪显得沉重而压抑。第二乐章为小快板,以小步舞曲作为短暂的过渡。

第三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是全曲的高潮,情绪澎湃,气势磅礴,以钢铁般的节奏,狂暴而激进地演奏,表现了贝多芬狂风暴雨般炽热的情感。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日趋成熟,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内容上的深刻。《热情奏鸣曲》Op.57完成于1805年,1807年被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这是一部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贝多芬创作这首奏鸣曲时,正是他与耳聋作斗争的时期,他把自己顽强的战斗精神、深沉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悲剧色彩融入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中,使之成为一部不朽的名作。列宁在听了著名的奏鸣曲《热情》后曾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了,我愿意每天都听,这是世上不存在的美妙音乐!” ④结语 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伟大作曲家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创作中摒弃了形式的华丽,强调艺术的真善美的统一。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形式由海顿创立,经莫扎特、贝多芬不断发展、完善,完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原理。和声功能的不断完善,调性关系体系的不断发展,构成了以主旋律取代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音乐结构。同时,音乐的意识形态性也十分鲜明,对“人”的情感的刻画是作品重要的艺术表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是世界钢琴文献中不可多得的珍贵珍宝,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

演奏一首乐曲时,必须对它有不同层次的全面了解:不仅要了解古典音乐时期的整体文化背景和音乐风格,还要了解特定作曲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的内涵,以及其风格演变的趋势;不仅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形式美,还要了解作曲家创作作品时的创作动机。法国音乐学家布丰曾说过“风格即人”,只有在演奏前充分掌握作曲家和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才能生动地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真实情感。参考文献:[1]董占军《欧洲设计学院教学模式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启示》,原载《设计艺术》2004年第4期[2]朱岚、黄令子、胡婷姐《三人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改革》,原载《艺术与设计》2003年第8期[3]《海峡两岸工业设计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4]林嘉阳《林嘉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三联书店,2004年5月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