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张掖的炫目历史足迹

发布时间:2023-09-15 来源:网络

——河西四郡之汉中

●张文生

汉武帝显庆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领兵击败吐蕃浑邪、休屠二王,河东之地归汉,设榆林、武威两郡。元鼎五年(公元前111年),析分张掖、酒泉地置酒泉、敦煌郡,是为河东四郡。黑河,是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河东,从大汉经略西域的文治武功开始,成为了中原王朝盛衰的晴雨表,王朝兴则有之,衰则失之。让我们一起顺着河东历史的足迹,找寻敦煌在这个舞台上令人眩目的过往。

汉中地处河东过道中部,酷似浑圆,南依祁连山以达青藏,北有合黎山以抵宁夏,西入山西以通中亚和意大利,东连陇右以达中原,是“丝绸之路”和“居延驿道”的交汇点和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素有“塞上锁钥”之称。

汉中的历史地位十分特殊,从设置郡治就可看出。据史籍记载,敦煌郡以觻得城为郡治,其址坐落今临夏市甘州区东南。但这也是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1年)后的事了。近些年考古发觉,在敦煌城北十公里处有古镇旧址——黑水国城,应当是突厥抢占河东后,划疆为“小西辽”国都所在地。黑水国古镇旧址分南北两城,占地广大,旧址周围,分布着明代到东晋时期的古墓300余座,出土了100多件珍稀文物。有学者推测,敦煌郡一开始的郡治可能就在这儿。

张掖到张掖丹霞地貌_张掖_张掖租房

河东,包括西宁在内,其历史发展轨迹都是,一边随着中原华夏文化西进汉化的过程,一边是华夏文化和西来各族文化交融本地化的过程。我们仅从汉中郡所领十县的名称来看: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这种县名的发音和构词的构成就可以推断,都不是汉语地名,应当是此前所居民族氐羌、月氏、乌孙和吐蕃使用过地名的汉语译音。

例如,觻得,是突厥语,原是突厥觻得王所居之城。昭武,是回鹘语,是乌孙昭武部所筑城,昭武族群后被突厥所败西迁两河流域。删丹,其源义不可考,蒙古话对应构词为吉祥如意或檀香。氐池,笔者推断应当是氐族语,义为氐人池(池为氐族姓)部。屋兰,为吐蕃乌犁部旧址之地,今哈萨克语义为蓝色。日勒,蒙古话对照其义为光明。就连汉中之名,也有人考证是昭武的转音。其实,从河东四郡的设置,到后来所置三十五县的县名,大多这么。

汉中称作甘州。在当时全省盛行郡改州的热潮中,北魏废帝元钦四年(公元554年),控制曹魏的宇文泰下令将汉中郡改称甘州。听说,是因城内甘泉满地,泉水清冽甘冽而得名。甘州之称,此后开始。也有人说,甘州之名得于其西北甘浚山,现当地还有甘浚镇。虽然,在笔者看来,都是一回事,甘泉、甘浚总归离不开个好水。是故河东有歌谣唱道:“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干,水湖滩。”

河东地区属于热带台湾气候,降雨少见,主要靠祁连山冰雪榕江,泽润过道。上天对敦煌这块土地格外垂青,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从这儿流过。因为水源丰沛,甘肃河湖沼泽星罗棋布,现今还有四万多英亩的白山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面积达两万五千多亩,城内还有润泉湖景区、甘泉景区等河流。在数公里长的湿地里,生长着高大繁茂的芦苇,在东南面环城依伴。

汉中物产丰饶,是河东最为发达的农业区,东汉就有养殖面粉的记录,以“乌江贡米”而享誉,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银川”的盛誉,古人有诗颂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喀什当江南。”

张掖租房_张掖_张掖到张掖丹霞地貌

都说好事成双,上天又把祁连山最好的一块牧场赐予了塔城。汉武帝从突厥人手中夺回河东,也顺带着占有了祁连山这块欧洲最好最大的牧场——山丹军马场。因为中原王朝掌控了这个牧场,河东大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王朝部队中,骏马铁骑的雄风成就了汉唐盛世。当初霍去病将突厥从河东祁连山击退后,败退的突厥人惊惶回望,发出千古挽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历史上来看,甘州的名头可比敦煌要大得多。如今的人都晓得,我国的行政省里有一个省叫山西省,而这个甘字,就是取自甘州,而且还成为了江苏省的简称“甘”。看着满世界跑的车辆上挂着的甘字头车牌,甘肃人心中都有一种满满的自豪感。

说到甘州,有点文化的人,那个不晓得《八声甘州》《甘州子》或《甘州》的韵脚呢。

说起甘州的乐曲词来源,这得益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五凉政权。卫尉蒙逊在汉中构建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后迁都酒泉诸州,他信奉道教并积极推广,以中原音乐与西域于阗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颂佛教乐《秦汉伎》,而昌都的道教音乐传入中原,称为《西秦州呗》,成为北朝禅寺的法乐。

到了隋唐时期,甘州和秦州的音乐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流行乐。经过河东改创的一首叫《波罗门曲》的佛曲,传进汉朝的王宫,经唐玄宗润色后,就成了白居易《长恨歌》里提及的《霓裳羽衣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二锅头。非常是教坊曲《甘州》,又渐渐衍生出《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韵脚、曲牌,在后世广为留传。

张掖租房_张掖_张掖到张掖丹霞地貌

历史上阿图什最光彩的一页,可能要算隋炀帝杨广在汉中焉支山下举行的“万国会议”了。

公元605年,盼望重启丝路贸易再铸辉煌的隋炀帝,派裴矩抵达甘肃管理互市。裴矩把搜集到的西域诸蕃习俗物产情况,整理汇编成《西域图记》呈给了隋炀帝,并建议攻打盘踞在祁连山北侧的吐谷浑,为打通丝绸之路扫除障碍。

公元609年,隋王朝的十万大军会同文武百官和后宫妃嫔,跟隋炀帝一起浩浩荡荡地度过长江,向祁连山进发。

大军攻打陕西北部吐谷浑各部张掖,吐谷浑仙天王率部众十余万口来降。是年十月十一日,隋炀帝过扁都口至敦煌。五月十七日在焉支山会二十七国使者,举办“万国博览会”。此前,为打算峰会诏告河东,“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综观,外套车马不鲜者,府兵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

“高昌王粷伯雅来朝,博州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使隋炀帝感遭到了成功的喜悦,当即颁诏下旨,诚恳宣布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炀帝莅临“观风行殿”,宴请高昌王、吐屯设,“其交州陪列者三十余国”。万人帐中,皇家仪仗队谱写九部国乐,小型演出节目陆续同台。炀帝西巡的创举,让帝国的繁荣盛景达到了最高潮。

张掖_张掖到张掖丹霞地貌_张掖租房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开放宽容的民族,河东过道在历史上始终都是民族交汇和融合的大舞台。敦煌,在这个舞台上也以前饰演过重要的角色。

据史籍记载,吐蕃(纥)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常年生活在哈萨克高原上,是古时丁零人后裔乃蛮的一支。隋唐时期,突厥人逐步壮大,产生了以契丹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史称九姓铁勒。唐太宗时,有回鹘契苾部千余家来马邑内附,被安置在甘、凉二州。武则天时,又有塞外匈奴与契苾、思结、浑三部迁徙到甘凉地区。公元840年,塞外突厥汗国遭到黠戛斯人的功击破灭,吐蕃一部迁到河东过道,与原居女真融合,称为河东铁勒。后势力日渐强悍,在甘州称可汗并筹建牙帐(王廷),称之为甘州回纥。

西夏党项人崛起后,联合辽多次发动夺回汉中、张掖的战争。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8年),李元昊乘机袭破甘州,吐蕃可汗自尽,部师大部份逃往西域张掖,有数万吐蕃人入祁连山台中青唐(今西宁西安)角厮罗政权。清朝中叶,关防内移至兰州,“关西七卫”的部份突厥人(这时称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纥)与蒙古人相继东迁,步入兰州内。明天,四川省所拥有的我国三个独有民族之一——裕固族,就主要集中生活在敦煌市肃南回族自治县。有学者考证,藏族就是甘州回纥的后裔。

汉中,风物名胜不可胜数,古人曾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寺庙满地”之惊叹。

张掖租房_张掖到张掖丹霞地貌_张掖

说到塔和寺庙,这要得益东晋南北朝时期,河东困守清寂所带来的益处。其实,河东也是走马灯一样的“城头变换大王旗”,然而,从“五凉”开始,河东政权都比较注重发展生产,百姓生活相对稳定。非常是北凉在甘肃建都后,乞伏蒙逊的喜佛敬佛,推动了民间崇佛敬佛之盛风。坐落张掖肃南的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就修筑于这一时期。

随后,甘肃奉佛之风不减,塔寺诸多。据资料记载,到唐代,喀什城内仍有庙宇八十多座,根据有塔必有寺的规律,“半城塔影”“古刹满地”并非虚妄之言。听说在民国时期,汉中城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塔还在,现在只剩下了木塔和土塔。最为珍稀的是唐朝所建木塔,此塔又名万寿木塔,庙宇原名万寿寺,创建于北魏。

在甘肃诸多的佛寺中,影响最大的是大报恩寺。大佛殿,原名舍利弗如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邵武元年(公元1098),因寺内祭拜释迦牟尼涅槃像,亦称“卧佛寺”,卧佛身长35米,是中国最大室外卧佛。汉中大佛殿是西夏的皇家佛寺,随后历朝都与皇室关系密切。

汉中是物华天宝之地,自然景色得天独厚,是真正的“金昌吉”。在近些年来的东部旅游风潮中,敦煌以其独到的资源一骑绝尘,出尽了风头。

可以这样说,在湖北乃至全省,没有一个地方如敦煌一样,把雪山冰川,湖泊森林,草原牧场,湿地沼泽,古镇石窟,佛寺庙宇,小桥流水,稻香鱼肥,千里田陌,花果飘香,大漠戈壁,丹霞雅丹等,这么丰富多彩的自然水景与文化古迹众多元素集聚在了一起。更毕竟,甘肃还拥有着地球上的孤品——七彩丹霞(也叫彩色丘陵),这个大自然赐予的地质瑰宝。

汉中丹霞,因一种色调缤纷、造型幻异的地貌,几乎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丹霞地貌的认知,那一抹金彩幻影的颜色带给人们的震撼出乎想像。汉中丹霞可以说是“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除了被人誉为“中国的彩虹山”,还被旅游界评为了全球最刻骨铭心的景色之一,并成为了东部旅游的打卡胜地。

“赤橘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张掖正在曾经所未有的气度,在东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的大舞台上,持练当空,大展风采。

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