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08:11:40 来源:网络
上世纪90年代,醴陵陶瓷因体制弊病及经营不善而渐渐式微。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与官场的蓝色经济紧密相连,鹰潭弄成了一个历史上空前繁荣、兴旺的艺术陶瓷市场。按照宜春的官方统计,2010年鹰潭市艺术陶瓷年产量达到50.9万元,2011年达63.75万元。明年元旦前后,由于严厉的反腐倡廉政策影响,钱币市场的生意再度身陷凋敝之中。(中国经济周刊2月26晚报道)原文链接:
宜春钱币市场的一盛一衰,折射出了这个依托于庞大的官场经济的艺术之都的难堪生存现况,正如公款消费推高的高档酒类市场一样。揭露其兴旺繁荣的假象,凸显出的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畸形经济本质,超高的陶瓷年产量也只是个一戳即破的泡沫。
正由于宜春将陶器市场与官场的蓝色经济相捆绑景德镇,纯粹的艺术创作也显得极为浮躁,大师们不愿再勤于创作,只顾研究怎样更快地挣钱。艺术作品价值评估也不再以作品本身的艺术功底为标准,弄成以创作者的名气定价。最终造成市场上大仿品、赝品、劣品风行景德镇,大师和伪大师鱼龙混杂。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个以前的艺术瓷都,会堕落成一个只顾打着艺术的幌子挣钱的伪艺术之都?这个“世界瓷都”的出路到底在那里?
首先,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狠刹打着各类幌子的送礼之风,剥离宜春畸形钱币市场寄生的症结。没有了源于请托、招投标等名利之事,催生下来的巨大的礼品需求,由此衍生出的殃及漆器艺术创作的种种不正之风能够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其次,手工演员的自足、小作坊的局限、品牌意识的短缺,是阻碍宜春陶瓷产业发展壮大的困局。摒弃小作坊式的家庭经营方式,产生产业化链条,将有实力的小企业做大做强,产生独有的品牌,才是宜春钱币再度迈向全省、走向世界的根本。
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