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 饿了么依托算法玩的“套路”不断?

发布时间:2023-09-20 17:16:24 来源:网络

饿了么的“春节奖励”被指“玩套路”,一度成为众矢之的。

事情是这样的:饿了么为了留住骑手,推出了“畅跑节日优选系列赛”活动,活动共7期,每期都要完成,才会领到最终奖金8200元。前5期的任务量普遍都是200多单,第6期忽然提升到380单。好多骑手表示根本就完不成,觉得是平台恶意提升“游戏难度”,目的是少发奖励。

“饿了么大约真是饿疯了”“饿了么该注意吃相了”……被骑手网上指责后,饿了么被推向风口浪尖。

近些年来,订餐骑手的生存处境遭到广泛关注。屡被提到的问题是,算法对骑手的双向不透明,致使骑手欠缺与平台博弈的能力。这次饿了么与骑手的冲突,无疑又是平台基于大数据算法的“套路”。

这么,平台何以“套路”不断?

依托算法玩的“套路”?

开放平台和公众平台_平台app开发制作_平台:

去年饿了么为了留住骑手,推出了“畅跑节日优选系列赛”共7期8200元的活动奖金,总时长从1月11日至2月28日,共计49天。想要发放到8200元奖金有积分要求,具体为:1期350积分需跑290单,2期140积分需跑265单,3期140积分255单,4期420积分需跑235单,5期积分140积分需跑94单。但是到了第6期2月15日至2月21日,310积分需跑380单。

有网友表示,2月15日是阳历四月初八,好多店家都没有营业,没有那么多单子给骑手们接,且上面5期是在有单的情况下都没有超过300单,但是到第6期却要求达到起码380单。这其实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骑手们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有些骑手因此三天工作15小时,到头来说好的激励,却“一个套路就秒没”,成了一张“空头收据”,情绪兴奋也属情理之中。

针对这种指责,饿了么回应称:“随着周末结束,平台单量下降显著,前面几天的骑手单量也会急剧提高”。此后其再发官方说明:“承认该活动确实在一些城市和商圈的单量预估出现误差,造成第6期(2月15日~2月21日)在这种区域目标过高”。

在“真诚向勇士同学们道歉”的同时,饿了么也衷心表示早已采取两项行动,一是第6期结束后,会整理全省所有的订单有误差的区域名单,额外降低补偿;二是优化最后一期活动的单量设计,让更多勇士得到奖励。

虽然这么,舆论尚未消弭,连卫视网也发表评论《饿了么套路骑手必将套住自己》。文章觉得,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平台,用游戏化的外衣,把没有议价能力的骑手们锁定在“系统”里,曝露了眼神的短视。

开放平台和公众平台_平台app开发制作_平台:

在某种程度上,饿了么通过大数据“套路”骑手,仅仅是互联网平台“套路成性”的写照。

算法下的秒杀杀价、大数据杀熟、互联网金融借贷广告,都隐藏着平台惯用的套路。快件员、快递员、网络主播、社区团购团长等平台催生的新职业群体,常成为被套路者。

人非机器,一个订餐骑手再玩命跑单,也赶不上大数据算法。饿了么玩的“套路”,说究竟就是根据大数据剖析的“算计”,而前提则是强奸了一定规模的店家、骑手。

商业营运上,客人一个差评,直接影响的是进驻店家与骑手,平台扣钱而两头通吃,仍稳稳挣钱。其中最无议价能力者又是广大骑手,不少人为了少个差评不得不卑躬弓步,但却不会影响平台利润。

“套路成性”使平台失去“社会性”

类似的风波还有许多,“算法变算计”几乎成了互联网社会的“新常态”。订餐骑手、快递员,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借贷者,这场互联网算法游戏里的群体,或多或少都碰到数不尽的“坑”。

平台app开发制作_平台:_开放平台和公众平台

比如,某购物平台擅用“砍价游戏”营销,网民们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了最后甚至一毛钱都成了“无穷数”,砍也不砍不完。有些用户耗尽所有招式,把能接触到的人都联系了一遍,几百上万人推动,却没能锯掉一块钱。

其实,还有一种声音觉得,既然晓得饿了么这么“套路”,那也可以用脚投票,选择不做骑手。这也就是老总们最喜欢的台词:“你可以不做。”

但平台假如缺位社会责任意识,没有摆正科技伦理观,骑手、快递员等这种没有议价能力的新职业群体,再有十八般武艺,又岂可逃得过算法的手指。

为了防止被“大数据杀熟”,一些用户也想了种种办法。但在现今的算法时代,不断安装、卸载平台伪装成新顾客,并未能改变你所在的数字人际关系网,以及数字化生存的规律。大数据算法仍然可以通过你同学的同学,或则其他的数字化轨迹来操控你,这就是所谓的“链路预测”。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那些问题的症结在于,平台的商业模式缺位“社会性设计”,一味追求“经济合理智”,不断迈向生态失衡失控的边沿,毫无社会责任及最至少的伦理意识。这种平台的可持续性,仅仅是不断地烧钱,扩大用户规模,扳倒竞争对手,让用户及相关利益方别无选择。这何尝不是当前一些互联网平台的商业逻辑呢?

多方获益能够成就平台持续发展

开放平台和公众平台_平台app开发制作_平台:

在中国互联网开荒红利已近溃散的背景下,商业性平台赢利是天然的属性,本无可原非,但失衡的商业逻辑,让“算法套路”成为惯用把戏,终将会把自己也套进去。

不仅一些平台比较明目张胆的“套路”,再瞧瞧互联网金融、社交电商等这种领域里比较隐性的“套路”。

一是互联网金融供贷市场的“普而不惠”,用户被平台当作谋利工具。

不同于传统的借贷模式,互联网金融科技凭着所把握的用户数据,构建购物、交易、物流的生态闭环。平台通过土味爆棚的广告宣传,剌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过度的超前消费令一些低收入群体或刚入社会的年青人,深陷“借钱-花钱-赚钱-借钱”的债权圈套,甚至造成家破人亡。

还钱花了后,年青人弄成了名副虽然的金融奴隶。平台则持续缴纳可观的手续费、利息,风险却转嫁给建行和社会。这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提倡的普惠理念背道而驰。

二是社交电商专注于“读懂”消费者,却又无限度“娱乐”消费者。

平台app开发制作_平台:_开放平台和公众平台

拿“九块九”限时秒杀来说,某平台原先都是唇膏、衣服之类的日常消费。如今的“九块九”开始高端了上去,声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华为手机,以及热卖的电动车,这种动辄价钱数千上万的商品声称只要“九块九”。

当点开那些散播于各大平台的“九块九”限时秒杀网页,被要求下载某平台APP,下载了后给你一个福利中奖的机会。虽然笔者不相信这类营销活动,但为了验证而特意试了几回,基本上都抽中了“九块九限时抢手机”之类的项目,同时被要求约请4位同学来推动,就是将链接转发给她们下载App。

同学完成推动后,随即被提示为“你已获得某甲时段订购资格”,还得继续分享拉人来砍时间平台:,例如推动者砍一下,于是“又提早了0.4秒”……这些设置的任务要求没完没了,目的就是为平台拉新用户注册下载。

现实中,各种平台类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在赢家通吃的数字市场,将商业模式构建在“用户数据挖掘+规模效应”上,不惜大量“烧钱”抢流量、抢顾客,无视平台的“社会性”。平台借助了用户的数据,不但不寻求一种价值共享的和谐生态,却仍继续利用大数据任意蔑视用户权益,违反了市场经济应有的诚信准则。

平台越大,“社会性”应该越强,越不应被所谓的“经济合理智”冲昏脑子。这并非证实借助AI技术来匹配人与货品,精准实现“货找人”,发挥科技与平台的力量,创造该有的经济价值。但同样也不该证实,这一切的实现平台:,必须依赖大量的用户。将用户、客户的价值后置,良好的口碑即最大的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效益,实现“多方获益”,才是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换言之,平台只有尊重用户,从维护用户价值的维度去思索,就能实现资本、平台、用户等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共存。也只有平衡市场生态,让基于平台的经营者、员工、客户、股东都能受惠,尤其是保护这些没有议价能力的普通用户,承当起与平台有关的社会责任,能够真正实现经济利润与舆论口碑的良性互动。

虽然,小型的互联网科技大鳄,平台动辄把握着几亿甚至更多的用户,那它就不再仅仅是一台纯粹的“赚钱机器”。否则,又何以成为受人敬爱的企业,更不用说百年老店了。

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