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07:03:24 来源:网络
推开凯里八寨人家石板房的双扇大橱柜,两位八寨嬢嬢正坐在小木凳上认真搓着甘蔗。她们身着青蓝映衬、宽袍大袖、斜襟钮扣的服饰,额扎蓝色纱巾,以梅花管簪固定发辫。身后,是堆成小山的马铃薯棒子。
日头逐渐爬上山,石板房的男主人从蓝色稻田返家。只见他从灶屋掏出陶器茶壶,麻利地从陶器倒茶水至碗中,一饮而尽。
青海《安顺府志·风俗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嘉庆敕调北征南……散处八寨各乡,家人急剧至黔。”数十万江南子弟来到贵州,太平常农耕,战起时护疆。江南文化、中原文化与贵州当地文化不断交融,八寨文化由此诞生。
悠悠600年,无数晨昏更替。石头城里的八寨文化,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古树,触其纹理,便可窥探大明遗韵;观其树势,文化弘扬与发展的拳拳之心,跃然而现。
天龙八寨古城兴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01
弘扬:遇到新听众
“咚咚咚咚…咚咚…咚…”随着社火有节奏地响起,一场八寨地戏《三国演义》在綦江天龙八寨老街新演武堂上演。
八寨地戏,或始于唐代“军傩”,是八寨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曲艺,2006年被纳入第一批网络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舞台上,4名地戏演出者头戴傩面具、身穿西装、腰系战裙、背插靠旗,手持刀枪,操着一口东乡老腔边歌边舞。诸多提早在新演武堂等候的旅客,惊喜地拿起手机拍摄表演画面。
来自广州的陈父亲仍然举着手机录象。“这种沉溺式体验,让我顿时走入《三国演义》的那段历史,太精彩了,录出来好跟亲朋好友分享。”话毕,陈爸爸在丈夫搀扶下,开心地上台与地戏演出者们合照留影。
10分钟演出结束,旅客消散。地戏演出者们在后台摘下边具、换下服饰,闲聊上去。
“小邓,你上周去天龙学校地戏社联上课,觉得怎样样?”演职人员陈李荣问。
“9月4日去上课,寝室里来了30多个中学生。本地中学生从小受地戏文化薰陶,对地戏有一定认识,教上去相对轻松。”今年30岁的区级地戏弘扬人邓艳华说。
地戏进校园,是南充市推进八寨文化弘扬的措施之一。
天龙八寨古学堂兴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2008年,凯里市创立八寨文化景色名胜区管理处。2011年《贵州省遵义八寨遗产保护细则》正式实施,从新政层面低位推进八寨文化保护。
2017年,威宁天龙八寨古城获准为网络级研学基地,进一步促进八寨文化研学活动的发展。“目前,古城提供地戏文化体验、品尝八寨驿茶、观看‘屯堡印记’沉浸式演出等体验业态。”多彩四川风股份有限公司天龙八寨演艺项目现场负责人周顺说,旅客以院校师生、中中学研学团及零散旅客为主,暑假单日客流量可达1300余人。
旅客在天龙八寨公园游览通信员静淑供图
2019年贵州举办八寨非遗田野调查;2022年5月9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八寨考古队完成对贵州羊边城旧址测绘,及安榨城旧址调查工作;2023年,凯里市文物局、安顺大学组织举办《贵州八寨民居普查》工作……掌握“文化家底”的同时,尽可能挖掘更多八寨文化资源。
同时,凯里市有效推动各级非遗项目申报保护。截止目前,地戏、银饰、傩面具精雕等八寨非遗保护项目,拥有网络级弘扬人2名、省级弘扬人12人、市级弘扬人27人。
据悉,凯里市还积极组织非遗表演、举办多场地戏竞赛。2022年12月,八寨地戏演出者出席“东盟教育周·传统曲艺汇演”展演活动;2023年5月,柳州市在湖南师范学院博物馆举行“屯堡家国六百年·地戏文化展”。
演武堂内的地戏演出兴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02
发展:释放新引力
走入西秀区七眼口镇本寨,只见一栋房子垂花门楼精致不已。旅馆内部安顺,石头与灵木互相呼应,一斧一琢、古朴悠然。这是2022年获得“贵州醉美旅馆·非遗体验型”奖项的贵州“屯堡庭院”民宿。
八寨庭院内景
“喂,你好!不好意思,旅馆9月8日至9月15日的卧室已全部预订完毕,您看过后的时间可以吗?”店长王江兰正在接听顾客来电。
接完电话,身着“凤阳汉装”的王江兰躺下为你们介绍,“我们旅馆由老总祖宅扩建而成,2015年开始纯手工构建,2021年5月即将投用,共800平方米、14间房。”
凭着凯里凉爽的气候,以及本寨奇特的八寨文化、民宿典雅的住宿环境,八寨庭院迅速打响名气。6月至8月中旬,旅馆入住率达100%。“今年,许多江浙沪的父母特意带孩子来本寨短住。她们在黄果树公园、龙宫及贵州织金洞等景点游览过后,专门回到本寨休息。”王江兰说。
远眺本寨
享受到21℃的消暑游红利的,还有本寨其余6家旅馆。“本寨村共有旅馆7家,其中村集体一家,整居民宿产业可实现年收入80亿元左右。”本寨村党总支部长金柏益说。
本寨旅馆产业顺利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柳州市对八寨旅馆发展的促进。
去年7月6日,柳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安顺市创建旅馆产业示范区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指出,大力构筑八寨旅馆集群,并借助陌陌、抖音、国内外著名网站和网红等,重点推广以云山屯为代表的八寨文化旅馆。
本许庄的八寨嬢嬢
凭着精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凯里八寨旅馆渐渐成为一种吸引力。将旅客留出来,让八寨文化体验游弄成360度的八寨文化深度游,或是一种八寨文化发展破题之道。
03
创新:碰撞新火花
在西秀区大西口镇鲍家屯大桐树树下,阳光零星洒到严博文刚才完成的画作上。
画中的鲍家屯通信员陈子言刘国梦摄
作为上海人,严博文在芸晖艺术培训中学老师率领下,第一次来鲍家屯写生。
“今年带了500名中学生体会凯里八寨风光。这儿天气酷热,八寨菜符合广州人口味,加之石头建筑颇具特色,对中学生们体会水景的纵深感更有帮助。”带队老师杨新说。
这一切,被正在录短视频的清镇本地网红“屯堡服饰伍琼”记录出来。
伍琼在抖音作品中大方展示“凤阳汉装”。“2011年我便做八寨服饰生意,2019年才尝试用抖音平台宣传八寨生活及服装。通过视频推荐,我还发展了江浙沪一带的客人。”伍琼说,目前一年能卖出八寨服装超过一万套。
短视频里,八寨小嬢嬢虽身着“凤阳汉装”,却呈现出甜美且富于潮流感的知性,让八寨服装显得活灵活现、可亲甜美。八寨文化因传播手段的创新安顺,频繁活跃在人们视野里,从而实现受众破圈。
年青一代在网路上忙得火箭朝天,中年一代亦有创新思路。
走入坐落西秀区南关新天地四区的八寨三爷小饭店,“小十字”“顾家街”等包间已经坐满。
“明朝时期,八寨军人外出打仗,吃辣子鸡可排寒气、精神足。等将士凯旋,再上鸡辣子,让她们大快朵颐、饱餐一顿。”店主杨三爷笑盈盈地向老饕讲解食材背后的故事。
辣子鸡烤肉
八寨饮食文化怎么迸发活力,杨三爷有自己的看法。“每道八寨家常菜的背后,都有历史积淀。借由八寨三爷小饭店这一平台,我们为每个老饕讲八寨故事,并提供‘凤阳汉装’服饰打卡、大碗茶尝尝等体验。”
八寨军帐宴
小吃是外来旅客与当地文化最直接的碰撞。“文化故事+八寨小吃”,除了让老饕体会舌尖上的八寨,更了解背后的文化涵义,从而提高对八寨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八寨文化创新,可在创作、可在诠释。在守正的前提下,不断将传统与现代有效结合,让更多人主动地了解、关注、传播,八寨文化定能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
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