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百年(二):华乐先驱 - 沈心功
沈心恭(1870—1947),本名沈庆鸿,字叔奎,后以作曲为笔名。
沈心恭出生的沈家曾是上海望族,嘉庆、道光年间,沈家以航运为主,拥有庞大的船队。然而“鸦片战争”后,沈家的船只无法与洋船相抗衡,生意迅速衰落。
沈心恭的父亲是沈月刚(1841-1892)。沈月刚十五六岁的时候,家里生意兴隆,家人便让他学做生意,以便将来能接手家业。不料后来生意“冷清”,家里便叫沈月刚回家管理家事。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优渥生活的沈家人,在家族生意破产后,仍不愿过上节俭的生活,这让沈月刚在管理家事上遇到很多困难。但沈月刚是个忠厚的人,凭着他的勤奋和精心经营,沈家人的生活还是得以维持。
1860年,沈月刚与妻子刘氏结婚。刘氏是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家族是风水专家。沈家主人曾托刘氏家族寻找墓地,促成了沈月刚的相识和成婚。1863年,沈月刚的长子沈庆昌出生。1870年,沈月刚的次子沈庆鸿(沈心恭)出生。
1874年,沈月刚说要去别处讨债,却再也没有回来。沈家人多日没见到沈月刚,便要求分家。各家开始分食,并瓜分了沈家的房子。沈家的债务都落到沈月刚家的名下。此后,各种债主纷纷找刘氏讨债,刘氏和儿女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
沈跃刚去哪了?说是去讨债,其实是在躲债。快过年了,债主们上门讨债,家里人又帮不上忙。沈跃刚只好抛下家人孩子,出去躲债。逃走之后,沈跃刚给自己想了一条出路——当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仕途,改善家人的生活。
通过一些关系,沈跃刚联系上了湖南一位“远房亲戚”官员,这位亲戚表示,如果沈跃刚来湖南,可以帮忙打理一些关系,保证安排工作。这让沈跃刚的人生看到了一丝希望,沈跃刚甚至为了从官,改名为沈跃木。
然而当沈岳牧真正到了湖南,却发现自己的“远房亲戚”居然没有实权,也不能帮忙安排工作,这让他失望至极。沈岳牧在湖南呆了半年,始终找不到工作。这期间,他听说如果去一些小地方,做官的希望更大一些。于是沈岳牧好不容易在澧州找了一份散工,具体工作就是初一、十五穿着礼服,和道士们一起等候大人来烧香,枯燥无味。枯燥的生活并没有让沈岳牧闲着,他利用闲暇时间读书学习,为以后做准备。
沈月木的勤奋被领导们注意到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们最终决定让沈月刚去陈州当官。这对沈月木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当官首先意味着俸禄有保障,其次,当时当官一般可以干一年,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多可以干三年。这件事足以改变沈月刚一家的生活。所以,沈月刚决定把一家人接过来。
1877年,沈心恭因父亲在郴州务工,便举家来到郴州。与预想的不一样的是,沈月木只干了一年活,就失业了。沈月木失业后,一家人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贫困。辗转多地后,一家人决定寄居在青浦刘家,也就是沈心恭母亲的家。这期间,沈家的生活条件虽然不稳定,但沈心恭却一直勤奋读书,先是随母亲读书,后随大哥读书,积累了不少学识。1890年,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沈心恭考中了乡试第七名、府试第一名,进士第二名。同年,沈心恭的大哥因病去世,他便代替大哥到上海捐资局总管翁子文的学校任教。 1892年,沈月牧在长沙病逝,沈心恭抬灵柩回到刘家居住的青浦。如今一家四口只剩下沈心恭和母亲。1893年,沈心恭回到上海任教。其间,他旁听了格致书院英国院长约翰的“笔算”课。“西学”对沈心恭来说完全是新鲜的,和他以前学过的东西不一样,让他对“西学”产生了兴趣。这是沈心恭对“西学”的启蒙。
1894年,即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沈心恭任职的学堂因主人去世而停办。沈心恭进入圣约翰书院教授国学。在任教期间,沈心恭与同事们学习英文、唱昆曲,进一步接触到“西学”和“音乐”,为他日后的音乐活动奠定了基础。1897年,沈心恭考入南洋公学师范部,主修数学、英文、物理。在校学习期间,沈心恭逐渐认识到西学的特点,开始关注西学的传播。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沈心恭曾说:“变法大有希望,大喜过望。”可见此时的沈心恭对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抱有期待。
在“教育救国”等改良主义思想的驱使下,1902年沈心恭赴日本,在东京弘文学校攻读师范学士。不久,日本政府联合清廷钦差大臣对中国留学生进行迫害。此事引起全体学生的抗议,一些学生辍学,沈心恭也不例外。辍学后的沈心恭转学至中国人创办的日本清华学校。入校后,沈心恭在学生中组织“音乐研讨会”,邀请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授铃木米次郎来讲授音乐课,曾知音等人也参与其中。在此期间,沈心恭开始创作音乐,处女作是《男子汉第一志》(原名《体操·军操》),后来风靡中国。
1903年,沈心恭回国。
回国后,沈心恭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小教科学、体操,同时开设“歌唱”班,创作了大量歌曲。这一创举在当时广为流传,影响巨大。甚至不少内地教师到上海学习,聘请沈心恭“指导歌唱之道”。在上海,沈心恭应邀到务本女校、龙门师范学校、南洋中学、“上海学社”等地教授歌曲。全国掀起了学校团体集体演唱之风。这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集体演唱的开端,这种“集体演唱”形式逐渐被称为“校乐歌曲”。
1904年,沈心功出版《学校歌集》(上卷),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本学校音乐教科书。此后,沈心功创作出版了《学校歌集》(下卷)(1906年)、《学校歌集》(下卷)(1907年)、《重编学校歌集》(6卷)(1911年)、《民国歌集》(4卷)(1913年)等,创作了大量音乐、歌曲作品。
一般而言,“校乐”多以简谱写成,曲调一般取自日本、欧美等国,由作曲家以中文改写歌词。简单来说,就是借用外国乐曲,写上中文歌词。具体又可分为“依乐谱写歌词”与“依词谱曲”。后来,一些作曲家也自创曲调。沈心恭的作品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竹马》《黄河》。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史上各种风格、形式的音乐不断涌现,音乐运动逐渐衰落,此后沈心恭主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很少创作音乐。
沈心功经历了封建时代生活的辛酸与痛苦,经历了旧社会生活的坎坷与起伏,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新文化”的发展潮流,逐渐意识到音乐的力量。他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把西方音乐中“合唱”的形式带入中国,推动了新时期教育中音乐与歌曲的实践。“校乐校歌”的出现,意味着外来音乐正式进入中国,中国音乐进入了新时代。
“唱”是一切音乐表现形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却最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希望。校歌“集体唱”的演唱方式,此前在国内并不多见,在20世纪初才得以推广,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新式学校”发达,有“音乐”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渴望通过“集体”、“团结”来获得内心的慰藉。当时中国民歌、戏曲等艺术形式还在民间广泛使用和流传。校歌作为外来音乐“本土化”之后的表现形式,冲击着中国民乐的发展,二者逐渐形成两种音乐风格,同时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