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贺绿汀》首演:永远的人民音乐家
永远的人民音乐家
——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贺绿汀》首演札记
湖南日报·华盛在线记者 龙文阳
5月9日至10日,2018年度网络艺术基金项目、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贺绿汀》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贺绿汀是湖南邵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的人民音乐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首任院长。该剧以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为生存和解放而斗争的宏大历史背景为背景,真实再现了青年音乐家贺绿汀承前启后、融汇中西、树立文化自信、追求创作卓越的形象。
资料真实,贺绿汀亲友担任顾问
“贺绿汀是一位有着辉煌成就的音乐家,也是我们的前院长。新时代,上海音乐学院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能做些什么?上海市委、市政府鼓励人们以身边的大师为榜样,引导人们认识时代、树立理想,歌剧《贺绿汀》就是这样诞生的。”歌剧《贺绿汀》总策划、作词,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对记者说。
“贺绿汀的一生跨越近一个世纪,坎坷多多,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三十多年,很多人都很熟悉他,要把大家心目中的贺绿汀呈现出来,非常难。”该剧的制片人、导演、编剧、作曲、主演等都坦言压力很大。
他们邀请贺绿汀之女贺忆秋、继任贺绿汀院长的江明敦等亲属、同事、朋友担任顾问,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贺绿汀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革命和音乐上的探索与成就最能体现他的精神面貌,于是决定以他具有代表性的史实为主线。最后6幕分别展现了这个坚强的湖南汉子投身革命、到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深造、学习西方音乐理论与演奏技巧、创作出中国第一部走向世界的优秀钢琴作品《牧笛》、组织领导上海文艺界救亡话剧团奔赴前线、在机枪声中创作《游击歌》、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的人生历程。
探索中西融合的音乐创新
如何处理贺绿汀作品与该剧音乐的关系,是创作者面临的第二大挑战。
“贺绿汀主张除了发展中国现有的音乐,还要和世界音乐界建立联系,他的名曲《牧笛》就打破了中国音调和西方乐理的界限。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就确立了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探索音乐创新的想法。”林在勇说。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整部作品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把贺绿汀对革命理想和艺术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将其经典作品和剧中新创作部分无缝衔接,在和声构造、旋律处理上中西合璧,形成独特的中国风格。”著名作曲家、音乐总监、该剧作曲家张千倚介绍,《邵阳大街》《十里租界》《陕西窑洞》等场景,为音乐风格增添了地域特色;贺绿汀、江瑞芝、秋乔、将军等性格各异的人物,为具体音乐形象(包括声型、唱法)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戏剧基础;而剧中《牧童的短笛》《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上海音乐学院,我的爱人》等演唱片段,把家国情怀、艺术情怀放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串联起来,凸显了歌剧“歌”的魅力和“剧”的价值。
用年轻贺绿汀的精神激励当代青年
贺绿汀出生、成长于百年前,是世界级的大师,他的经历能否引起今天普通年轻人的共鸣?
“我们和剧中的贺绿汀是同龄人,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精神和情感是永恒的。”说起贺绿汀和那个时代为国奋斗的年轻人,1988年出生的该剧编剧卢嘉云忍不住落泪。
卢嘉云说,贺绿汀为参加俄罗斯钢琴家齐尔平举办的中国风比赛而创作《牧笛》,当时他犹豫不决,在妻子姜瑞芝的鼓励下才参加比赛。他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这在剧中每一幕都有体现”,但他始终乐观开朗,满腔热情,放弃名利和安逸生活,为理想而奋斗。
饰演贺绿汀妻子江瑞芝的方琼是该校教师,来自湖南。她在大学期间录制过贺绿汀的专辑,得到过他的指导,也结识了江瑞芝。“贺先生告诉我,要按照乐谱唱,要有朴实的感觉,不要加太多修饰。”江瑞芝的品德、豁达、自尊自立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感叹:“这(参演该剧)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今年该剧还将在盐城、长沙、武汉、北京等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