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典音乐作品欣赏(二)巴洛克.ppt
中外古典音乐作品欣赏(第二讲) 巴洛克时期前的欧洲音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曾严肃地谈论音乐的教育功能。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音乐和体育对人的教育起着平衡作用。进入中世纪(约500-1450年),人们认为音乐、建筑等艺术是宇宙秩序和人文秩序之间的桥梁。此时的音乐,如格里高利圣咏,用拉丁语演唱的无伴奏单旋律歌曲,具有非个人化和超凡脱俗的特质。在这里,感官美和情感诉求与宗教内容相比太次要了。文艺复兴(1450-1600年),这一术语借用自15至16世纪的绘画、雕塑和建筑风格,并在这两百年间引申至音乐等其他文化现象,但这一时期的音乐与音乐史上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形式完全没法比拟,也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记。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始于1600年,1750年巴赫去世可以看作这一时期的结束,这是音乐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时期。(巴洛克)一词原意是一颗不规则的珍珠,当时是贬义的,人们认为其华丽、浮夸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伟大的艺术风格之一。这个时期的音乐家,如早期的大师蒙特威尔第、吕利、普赛尔、拉莫、维瓦尔第等,已经几乎被很多人遗忘,但已故的音乐大师巴赫、亨德尔作为历史上第一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却被大家所重视,毫无疑问,他们的音乐是人类音乐永恒的经典。
巴赫 巴赫——欧洲近代音乐之父。欧洲音乐史上的伟人,巴洛克音乐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爱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在德国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其中较重要的代表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等。巴赫,欧洲近代音乐之父。复调:两个或两个以上旋律同时组合而成的音乐。不同旋律同时组合而成的音乐叫对比复调,以一定音程的先后模仿同一旋律的音乐叫模仿复调。复调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势头和声部的独立性,产生呼应和高低起伏的效果。欣赏:亨德尔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著名英裔德国作曲家。
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扎豪学习键盘乐器和作曲,后在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和艺术指导。因喜爱世俗音乐,1703年移居当时德国唯一有网络歌剧院的城市汉堡,开始创作歌剧。1706年后,他在汉堡、韦尔和伦敦作曲,很快成为英国音乐权威。1717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国籍。他一生创作了《阿尔西娜》、《奥兰多》等46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来,由于遭到反对派势力的迫害,他的作品被禁,剧院被迫关闭。从1930年代末开始,他开始创作没有舞台演出的清唱剧,共创作了32部清唱剧,其中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英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品有管弦乐《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烟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其中《弥赛亚》中《哈利路亚》流传最广,可惜1751年他双目失明,1759年在伦敦逝世。 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5—1741)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自幼学习小提琴、作曲,1714年起任威尼斯贫民女子音乐学校教师、音乐总监。他除创作了大量由一把小提琴与一个管弦乐队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外,还创作了大量由两到四把小提琴或木管乐器演奏的协奏曲和大型管弦乐室内乐,以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而闻名。
此外,他还创作了十余部歌剧,以及康塔塔、经文歌、三重奏鸣曲、奏鸣曲等。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发了后来的巴洛克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激发了意大利现代作曲家的好奇心。 赏析: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天 古典音乐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古典音乐 由于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常将“古典”一词视为具有杰出和优秀含义的事物。无论是一首诗还是一辆车,如果是“古典的”,就意味着它是同类中的佼佼者。人们也倾向于将某种图案设计称为“古典比例”,意思是这种比例保持着自然的平衡,不奇怪也不标新立异,而是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正是因为信奉这种“适当比例”和自然平衡的原则,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才与其他时期截然不同。事实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遵循了这一基本理念:音调之间的平衡理念,让听众清楚地知道音乐是如何进行的;段落之间的平衡理念,让听众在听一首乐曲时,能够准确地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作曲家的创造力只是对这种作曲体系和轮廓进行轻微的改变,而不是巧妙或激进地创作音乐来让听众着迷或惊讶。也可以说,音乐创作中不存在所谓的“古典时期”,只有“古典风格”。
在这一风格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都创作出了代表作。如果说这是杰出的例子,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一风格并非只存在于这三个人的作品中。这一时期的其他作曲家也创作了这一风格和这一传统的作品。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1780年代至1820年代活跃于维也纳的,他们相互影响。他们都是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在奏鸣曲、交响曲和四重奏等体裁中写下了不朽的杰作;他们还致力于主题的发展和调性的运用,为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腻微妙的表达。虽然三人都创作了歌剧,但只有莫扎特在歌剧方面留下了辉煌的杰作,确实没有一种歌剧风格可以被称为“古典”。主要是这些伟大作曲家的器乐在当时和整个19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难外,这三个人的作品既深刻又通俗易懂,也推动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走向世界。巴赫、亨德尔的作品还局限于德国中部和英国,而海顿的作品不仅在他受雇的贵族府邸中演奏,在维也纳、巴黎、伦敦都能听到;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游走欧洲各地,演奏自己的作品;1805年以后,欧洲各地也能听到贝多芬的作品。古典时期的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音乐圣人”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这一音乐流派的主要特点是反映了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优雅,给人以乐观进取的精神。海顿于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罗劳镇,1809年5月3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享年77岁。海顿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交响曲之父”。海顿是古典音乐大师,他不仅创作了大量古典音乐的经典作品,而且对交响曲和四重奏音乐形式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四乐章交响曲流派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欣赏: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奇)莫扎特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逝世于奥地利维也纳,年仅不到35岁。海顿与莫扎特共同走出了巴洛克音乐风格,创造了充满新鲜气息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莫扎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创作几乎涉及音乐的各个领域,共创作了41部交响曲、27部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23部弦乐四重奏、13首小夜曲、17首嬉游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17首钢琴奏鸣曲、35部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19部弥撒、21部歌剧,以及许多其他作品。作品:G大调弦乐小夜曲 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去世,年仅57岁。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早期作品受海顿、莫扎特影响较大,中期作品充分体现出其坚强的意志,牢固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作品中常能听到“斗争的胜利”、“苦难后的欢乐”等旋律。晚期作品则进一步体现出其个人特色,呈现出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贝多芬是融汇古典音乐、开创浪漫主义、由古典音乐过渡到浪漫主义音乐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作品欣赏:《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