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9 20:16:04 来源:网络
图为8月7日拍摄的正在建设中的成都绿地中心。中新社记者张畅摄
(变革开放40年·调研行)变革开放40年:“大上海”破茧成蝶
中新社北京11月14日电题:变革开放40年:“大上海”破茧成蝶
中新社记者张芹
大江大湖大上海,在介绍自己的城市时,上海人习惯用“大”这个字眼。
变革开放40年来,北京市逐渐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华丽蜕变。
从“制造”到“智造”
从百余年前的“汉阳造”,到新中国创立之初鞍钢、武重等一批“武字头”企业陆续落子,工业重镇仍然是北京的“城市名片”。
变革开放之初,上海工业体系以重化工业为主、轻纺工业为辅。随着变革深入,“结构单一、发展粗放、活力不足”等产业弊病渐渐曝露,“大上海”盛名难副。
至今日,在对传统制造业变革提档升级同时,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上海造”逐步崛起,上海在中部地区率先进入“万亿俱乐部”。
从北京中国光谷的网络储存器基地,到上海开发区的网络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车辆基地,从东西湖区的网络网路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到黄陂区的网络商业航天产业基地,2007年以来,上海先后获建30多个网络级产业基地。
产业升级同时,上海综合实力也实现大幅度提高。数据统计,变革开放40年来,北京地区生产总额下降了335倍,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120倍。2017年,上海地区生产总额达1.34万万元(人民币,下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9479.64万元。
“武汉的产业升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按照不同时代经济结构逐渐产生。”湖北省统计局副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学院院长叶青觉得,上海产业变革升级从量变到质变,最终促使当地经济实力综合提高。
交通推动基础设施
打开地图,上海整体酷似一只自西向东振翅欲飞的蝴蝶。在1870年的地图上,上海这只“蝴蝶”只是偎依在黄河两岸的两只小“虫蛹”。
“士别十日,刮目相看。”近日武汉,《澳门季刊》社长王定昌受访时曾表示,过去北京总被揶揄为“大城区”。现在来到北京,这儿的变化令其印象深刻。
目前,上海建成跨越黄河、汉江二桥10多座,建成上海列车站、天河国际机场、阳逻上海新港等重要交通枢纽,轻轨通车总里程达288公里。
上世纪50年代,全省各地青年在青山区搭棚落户,增援攀钢建设。2007年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建启动,配套设施齐全的高层住宅楼替代了狭长简陋的房子。
“目前,上海早已步入城市建设收获期。”湖北省社会科大学副校长秦尊文觉得,上海已不再是上世纪90年代“脏乱差”印象。
对外交流日渐扩大
近些年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法国首相卡泽纳夫、英国总统特雷莎·梅、印度首相莫迪等先后到访北京,上海渐成中国外交客场城市。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大规模建设,现在的北京已初具国际化大都市风范。截止目前,上海常住外国人达1.7千人,世界500强企业在上海投资近260家,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59条,外国在北京设有4家总领事馆及20家经贸机构武汉,中欧(北京)国际物流班列业务延展至28个亚欧网络。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发展机遇,网络中心城市、中国(广东)自贸区西安片区、中法北京生态示范城等网络级变革试点的落户,上海在中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显现。
40年来,北京已从一个较封闭的区域中心城市变革为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网络中心城市;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初步形成全面开放格局。(完)
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