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及其作曲风格简析(原创论文)
德彪西及其作曲风格简析(原创论文)
它采用的是段落形式,当时正值创作初期,所以小乐句较多。德彪西曾说,我讨厌那种刻意制造意义的音乐。虽然他也给自己的音乐加上标题,但他并不想刻意解释什么,只想给人一种感觉。他的很多作品都有标签,1916年的版画确实让人感觉仿佛看到了那些图画。合唱部分更是精妙绝伦,年轻的德彪西更是让人惊讶。1916年,德彪西还很年轻,在《浪子回魂》的帮助下,他在《幻想曲》等很多作品中演奏了主旋律,这是典型的复音织体,让小提琴声部演奏主旋律,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为长音支持整个弦乐组。德彪西还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重要的音乐贡献。 德彪西及其创作简析 德彪西在音乐上遇到了很多帮助他的人,但他很孤独,有自己的世界。当时的社会很讲究规矩,但德彪西的性格和亲情却和他的作品一样大胆,打破常规。他以印象派的理念为主,创作中世纪调式,以声乐调式为主。早年德彪西已显露出不羁创作的迹象。《阿拉》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关键词德彪西音乐表现特点德彪西的朴素,规矩,但德彪西的性格和亲情却和他的作品一样大胆,打破常规,随心所欲。看他的音乐,或许他的感受并不令大家惊讶。德彪西只是做他喜欢做的事。师范大学,2009,第36页
德彪西在不同领域也做出了重要的音乐贡献。在管弦乐方面,德彪西将主要的织体改成了新的形式,大胆地改变了音色,比如《幻想曲》,就是典型的复音织体。这使得印象派音乐更加受到世人的欢迎和喜爱,所以今天我选择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小品1号来分析,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印象派音乐,也能更全面的了解德彪西。参考文献:1915年,德彪西出生于圣日尔曼昂莱。18岁时,德彪西跟随意大利钢琴教师让-克洛德·鲁迪学习,从此开始了德彪西的音乐之旅。1915年,德彪西的作品和创作风格分为两个时期: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作品和特点。德彪西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15-1916年为早期,此时的德彪西还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先是优美宁静的感觉,随后柔弱优美的音色带给我们另一个音乐世界。阿拉伯风格作品虽然有古典传统的影子,但在传统的基础上,在节奏、音色、和声上开始了新的转变,开启了中国音乐美学的新篇章,给听众全新的感受。
这首优美动人的乐曲,带给人如梦似幻、烟雨蒙蒙的世外桃源,充满诗情画意的感觉,从此揭开了印象派音乐的新篇章,也对德彪西及其创作风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文原稿是标题乐曲带给人的感受,一连串的音符轻盈飘逸,如流水般向我袭来,给人一种如春风春雨般清爽愉悦的听觉享受。在这首乐曲中,标题乐曲首先带给人的是阿拉伯式结构中的段落划分,但并不是太明显,这也说明德彪西早年就开始萌发不规则的创作心理,这也已经显露出他后期引领印象派的痕迹,从而产生了独特的东方调式,这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范围,其结构在形式结构上主要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将人带入梦幻仙境,一连串音阶般的长音滑落。小节的速度比较自由,就像人自诩在这仙境之中,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顾名思义,带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雪地上的足迹》亦是如此,音乐中仿佛置身于梦幻的雪原之中。德彪西阿拉伯风格1号的作曲特色,曲式结构,德彪西在音乐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罗马大奖,让世人对他刮目相看。标题曲,顾名思义,就是看到标题就能想到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很多音乐家都会用标题曲,最早是李斯特的风格纸原稿。钢琴曲方面,我个人最喜欢钢琴曲,德彪西的钢琴曲给人一种看着从幕布上飘来的画卷的感觉,很多东西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德彪西对钢琴的创作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的,看到他的音乐,或许他的情绪大家也就不奇怪了。德彪西只是做了他喜欢做的事。在管弦乐方面,德彪西在管弦乐中赋予了主音织体新的形式,大胆地改变了音色